富县本地招聘
清朝县衙门有多少官员?
清朝县衙门有多少官员?
一,知县,是清朝最小一级地方官正职官员,一般是正七品,京县知县是正六品。有人考证,还有正五品知县。知县人称“太爷”或“大老爷”。三年一任。
一是知县和县令出现的时期不同,称呼不同。知县的称谓比县令出现的时期晚。秦朝统一以后设县,一般称为县令。宋朝时,开始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到各县进行治理,被称为“知县事”,简称知县。二是职责范围不同。知县可以自己任命僚属,随意选拔推荐人才,发布政令,赏罚、司法与监察,有专治权。县令则是坐堂审案,征收钱粮,劝课农桑。三是职位本质不同,知县是朝廷委派到地方的官员,而县令则是由地方***提拔起来的官员。
按照清朝官制,县官下面一般设有县丞、主簿、典史、巡检、驿丞、闸官、税课司大使、仓大使、河泊所大使、医学训科、阴阳学训术、僧会司僧会、道会司道会等官吏。
二,县丞,正八品,(京县则为正七品),统称“左堂”、“二公”、“少尹”等,人称“二老爷”。汉代时,县丞主要职责是文书。清代时,相当于副知县,类似于现在的副县长,与主簿一起协助知县,分掌一县之粮马、税收、户籍档案、巡捕、文书等事务。
县丞一般由举人、恩贡、拔贡副贡考取后任职。也有极个别进士出身,由于得罪上司,降为县丞者。
县丞有自己的办公衙署,每县是否设置县丞,设置人数多少,与该县的大小有关,有些事务繁多的县设几个县丞,而有些事务简单的县一般设置一个县丞,也可以不设县丞。
县丞的任免,归吏部负责,县令没有权力管。除了要协助县令处理公文,还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。这尽管是个基层小官,但县里很多大大小小的事,县丞直接就办理了,不必经过知县。
我就按有品级的算吧。每个县都不一定,少的话几个,多的话能有十个!
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,主一县之政,有攒典一人协助办事,并聘请幕友为其参谋顾问。三年一任,通常为正七品,也有特例,大兴、宛平二京县知县为正六品,还有因为皇帝钦加、特授原因为别的品级,比如光绪时期一位名为章炳焘的县令品级就为正五品,还有一个名字叫汪继祖的县令品级甚至达到了从四品!
有一个电影名字就叫做《五品县令》,就是说***县令章炳焘的故事,感兴趣各位可以看一看。
正八品,县令的副手之一,主要职权是管理文书,仓库,少数时期里,能管理地方财政和治安。还有一个职权是县长不能处理政事时,他可以代替县长暂时管理地方。可以看做是县里的二号人物。清代县丞不多,1300多个县仅有300多个县有县丞,某一些大县可能会有两个县丞,例如钱塘县和仁和县还增添劝农县丞一员,主管农桑。
莫要看不起县丞这个官职,有很多重要官员就是担任过县丞的,例如大名鼎鼎的田文镜就曾经担任过福建长乐县县丞。
正九品。宋以前是主管文书、簿籍和印鉴的官员,职责为记录门下众事,审核签发文书。至明清为知县佐官,以掌管治安为主,同时与县丞一起协助知县分掌一县粮马、征税、户籍、巡捕、盐业、水利等事项。不过主簿也很少,据我查的资料清朝全国1300多个县似乎至多也就几十个县有主簿。
正八品,地位挺高,为县学长官,负责生员学习事务。训导是从九品,是教谕的佐官。
其实很多县尉是没有品级的。不过也有很多县尉是从九品。县尉管理全县治安和狱囚,负责缉捕盗贼。县尉虽品级较低,但在县丞、主簿不在时可代行他们职权。
从九品,负责捕盗。 在各关津要害处都设巡检司,以统率卒役,确保地方安全。仁和县在塘栖就专设巡检司署。
其他像什么六房三班等一百来个就都是不入流的,没有品级,就不赘述了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ntfw.com/post/616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