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阁楼平台工厂招聘
历史上有什么“黑技术”令当今世人目瞪口呆的?
用途单一的超级水平仪
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有个哥们叫卡尔达诺,他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,在数学、物理、医学上都有很高的建树。同时这老兄还是一个预言家,他准确预言了自己的死亡日期,额......在那天他依然没病没灾的,于是他***了。
作为预言家失败的卡尔达诺我们不去管他,因为这老兄作为物理学家非常成功,1551年的时候,他折腾出一种叫做“卡尔达诺悬架”的东西。这玩意能利用垂直轴把指南针永远保持在水平面上,在颠簸大海上,简直就是指引方向的神器。再后来欧洲开始利用这玩意测量经纬度,让船只航程大大加强,可以说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远航纪元。
当然,这玩意虽然很牛,但远远达不到让现在人都目瞪口呆的地步。真正让人觉得蒙圈的是,中国人起码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在使用这个原理了。如果只是根据文字说明,那么起码在东晋的时候就已经有实物,只是考古没有发现,目前考古能发现的实物是唐朝初年的。
那么问题就来了,唐朝人到底用这个原理做了啥东西?答案是香炉,就是下面这玩意:
1987年4月3日,陕西宝鸡法门寺的佛塔施工现场意外发现了一个洞,洞里就是传说中的法门寺地宫,考古人员在地宫里找到了这个银香炉。它可以用钩子挂在房梁上静态使用,也可以放在被子里滚来滚去给被子熏香,无论你怎么折腾,香灰永远不会掉出来,设计之精巧真的让我目瞪口呆。
这事我不知道该咋总结,似乎咱们的科技树有点歪.......
清初的扬州有一个奇人叫黄履庄,这老兄读过私塾,又因为扬州是通商口岸经常接触传教士。故此对西洋机械这类东西很感兴趣,偏偏他又是个心灵手巧的人,经常鼓捣出一下好玩的小物件。上私塾的时候他就做出个一个小木人,放在水平的桌子上就静止不动,放在坡面上就会一步步的往下坡走,可见手艺精湛。
到了康熙年间,这老兄大抵觉得走路太累又买不起马,于是他设计制作了一个小玩意。在张潮的《虞初新志》里是这么记载的“双轮小车一辆,长三尺余,可坐一人,不须推挽,能自行。行时,以手挽轴旁曲拐,则复行如初,随住随挽日足行八十里”。没错,这老兄鼓捣出来的就是自行车,过了大约100年,法国人西夫拉克才制造了木制自行车,那个玩意还不能拐弯。
他还做过木制看门狗,平常就放在门口,有人进门触动机关后,木头狗会发出叫声;做出过类似喷泉的水枪;也做出过聚光镜。总之这个老兄就是当年最出名的机械工程师,可惜周围人都忙于生计,识字的忙着考科举,不识字的想学也学不会,他的手艺就这样失传了,他的名字也被时代逐渐淹没,想想真的满可惜。
历史上最令人目瞪口呆的黑技术:印度魔术——通天绳!
金兔第一个想到的黑技术就是印度的魔术通天绳,这估计是历史上最强的黑技术了,这个魔术有很多种版本,这里金兔给大家说说其中比较出名的一个版本。
这个魔术是这样的:表演者先给观众展示一根比较柔软的粗麻绳,接着表演者就坐在地上念起咒语,然后这根绳子就会自己竖起来,突然间仿佛变成一根坚硬的棍子,直直的冲向天空,这就是通天绳名字的来源。
更神奇的事情来了,表演者(一说僧侣、苦行僧、小男孩等)会顺着绳子往上爬,顺着绳子升到空中,最后消失在云雾里,连人带绳一起消失,然后慢慢从地面上出现(在一些版本中,也有说表演者上天后,其胳膊、腿部等肢体慢慢从空中掉下来,之后被放入一个箩筐中,最后表演者却从箩筐中走了出来,安然无恙)。
什么样?
印度的这个魔术是不是很神奇?
可惜该技术传到今天,印度人只会前半部分,也就是只能让绳子“硬起来”。
其实,中国也有通天绳,叫绳技、神仙索,比如嘉兴绳技以及《聊斋志异》中的绳技都是类似的魔术,在唐人皇甫氏所作的《源化氏》中,就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。
说唐明皇时期,天下升平,唐明皇时常下令赏赐百姓酒食,举行大酺(pu,聚饮的意思)五日。有一年浙江嘉兴的县司和监司就打赌,比比谁的节目更精彩,双方都全力以赴。
监司通令各属选拔良才,各监狱官在狱中谈论:“这次我们的节目若是输给了县司,监司一定要***脾气。但只要我们能策划一个拿得出去的节目,就会得赏。”
别人说过的不重复,例举几个:
- 木鹊,它出自鲁班之手,能飞三天不落。据记载:公输子(鲁班)削竹木以为鹊,成而飞之,三日不下;
木牛流马,不止是演义中有,正是也记载,现在还有很多人研究呢;
麻沸散,最早的***剂,失传了;
纱衣,出土的汉马王堆纱衣最为闻名,这件纱衣长128厘米,袖长190厘米,仅重48克,还不到一两,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,现代工艺也无法仿制。
张衡的“地动仪”吧。传说很精准。。。
人们按照现在技术仿制了地动仪,但远不如古代张衡的精准。。
书中记载的地动仪的精准程度如果是真的话,那地动仪还真的是“黑科技”了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ntfw.com/post/2095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