怀化***网,怀化市***网站
袁隆平院士有哪些高徒,他的门徒中是否后继有人?
国士袁隆平曾说过“我的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中国,也属于全世界”,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,袁老从未吝啬,为了能让杂交水稻快速造福全人类,他曾6次应邀到联合国粮食组织担任首席顾问,旨在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全球各个角落,他的门生何止千万!
袁老的一生不仅致力于杂交稻的研究,还着力培养第二代杂交水稻研究生力军。他曾八次去河南,从河南农大挑选博士生,亲自教导。在他的努力之下,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杂交稻领域人才。
不过,在所有门徒之中,要说资历最老,经验最丰富的“高徒”,非李必湖和尹华奇莫属。
1966年李必湖从湖南省安江农校毕业,对农业研究有着很强求学欲望的他,毕业之后并没有进入机关单位,而是选择拜师袁老,既当学生又是助手。
然而,在1964年到1***0年的六年时间里,杂交水稻研究进展非常缓慢,根据当时的杂交水稻技术路线,杂交水稻必须遵循“三系法”。所谓三系法,简单来说就是,水稻需要实现“一妻二夫”制,即:妻子是不育系,第一任丈夫是“恢复系”,能让不育系的植株恢复可育能力 ,用来产粮;第二任丈夫是“保持系”,给不育系植株授粉之后,长出来的水稻依然可以保持不育状态,这样才能供下一次培育杂交稻使用。
然而,袁隆平院士在培育不育系过程中发现,无论怎样杂交实验,都找不出保持系,于是决定,寻找自然野生不育保持系的水稻。
最终,李必湖在海南三亚一块试验田中找到了一株野生不育保持系——“野败”,自此,开启了杂交水稻“三系法”的大门,杂交水稻技术一路高歌猛进,才有了今天亩产千斤。
袁隆平院士一生都在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探索,为人类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可能在一些人看来,袁老的杂交水稻只是在中国发展应用,可事实上,它早已传播全世界。
袁老是一个有着大胸怀的科学家,他并没有将自己有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固守自封,而是邀请全世界的粮食学家来学习推广。所以,袁老的学生是非常多的,不仅是在中国,而且更是撒播到全世界。
当然,真正能够得到袁老更多指导的学生还是在我国,数十年的时间里,袁老亲自教导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杂交水稻领域人才。当然,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有区别的,大部分受到袁老教导的学生,成就都非常有限,只有两个是其中的佼佼者,他们分别是李必湖和尹华奇。
李必湖出生于1946年,于1966年毕业于湖南省安江农校,毕业后留校给袁隆平老师当助手研究杂交水稻。能够留在袁老的身边当助于,无疑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,也得到了袁老的精心教导。
并且李必湖在杂交水稻的研究探索上也非常有天分,在1964年到1***0年的这段岁月里,杂交水稻的研究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突破,进展缓慢。这个时候,李必湖在海南三亚一块试验田中找到了一株野生不育保持系——“野败”,自此,开启了杂交水稻“三系法”的大门,杂交水稻技术一路高歌猛进,才有了今天亩产千斤的成就。
从袁隆平成立“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”以来,李必湖就是袁隆平学生中最得力的高徒之一。
尹华奇出生于1943年,同样是袁老的高徒,他的名气或许没有李必湖大,但是做出的成绩也不容小觑。尹华奇在杂交水稻的研究探索上走得是另一条路,那就是质量,要知道对于一种粮食作物来说,产量固然重要,但是质量也同样重要。
高产的水稻可以解决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,让人们吃饱饭,可是如果没有更高的质量,那么就不会有更高的营养。当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,人们更需要的则是健康和营养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ntfw.com/post/12892.html